“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未来有能力,我也要为中山教育帮扶出一份力。”今年就读于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大三的刘锐(化名)是中山沙溪人。三年前,因母亲被筛查出癌症,一个普通的四口之家因病致困,每年2万余元的学费成为家庭沉重的负担。2018年起,刘锐每年都接受刘蓉蓉慈育助学基金4000元的资助,这大大减轻了家庭的负担。

就在去年,共计1098位困难家庭大学生像刘锐一样,因获得“刘蓉蓉慈育助学基金”资助而顺利读上大学。今年6月,中山依托“刘蓉蓉慈育助学基金”设立“刘蓉蓉教育帮扶中心”,旨在帮助困难家庭学子破除读书难问题。

这是继2018年中山市大病困难帮扶中心之后,中山成立的又一个民生帮扶中心。近年来,中山市民政局在全省率先打造“三大”帮扶中心,着力破解困难家庭看病、读书、住房等民生难题。预计在今年8月,“危房改造帮扶中心”也将成立。

“可感的幸福是最好的品牌。作为困难群体的‘兜底人’,最重要的是把政策落到实处,把工作做到实处。”中山市民政局局长沈名晓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政工作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围绕老百姓、困难群众的所忧所所盼不断改善工作方式方法,让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多更强。

中山市民政局局长沈名晓

率先打造三大帮扶中心

兜底民生“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南方日报:中山在全省率先打造三大帮扶中心,是基于怎样的背景?通过这三大帮扶中心的建设,中山兜底民生工作将有怎样的改观?

沈名晓:聚焦特殊困难群体,做好兜底保障工作,这既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今年年初,我们调整了全市的低保标准,为双低家庭的日常生活提供较好的保障。目前,中山市的低保线调整至1100元/月,在全省排在第二,仅次于深圳。低保标准上调后,补助的水平也相应提高了,正常的补差金额已达到800元/月,再加上分类救助金可达到1200元/月,这为困难群众的吃、穿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什么我们还要考虑建设“三大”帮扶中心呢?前两年,市民政局就全市大病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发现困难家庭超过90%是大病原因造成的。虽然中山已通过大病救助政策解决了困难群众个人负担费用约70%,仍有近30%约600万元由个人负担。那么这600万如何解决呢?我们开始探索推动政府、企业及社会力量合作,共同解决这个问题。2018年,我们打造了中山市大病困难帮扶中心,以“政府专项资金+社会慈善资金”为运作模式,通过政府与中山完美公司合作,聚焦特殊群体,主动发现,精准救助,让大部分困难群众的政策外自付自费费用都能通过社会募集的善款得到大比例的帮扶。2018年4月中心成立以来,共救助困难群众3132人次,发放慈善救助金685.4万多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困难群众大病住院限额范围报销95%以上,创新性地破解了群众因病致困、因病致穷的难题。

今年6月,中山市大病困难帮扶中心暨中山市完美慈善帮扶中心项目还获评了2020年第十七届“中国慈善榜”的十大慈善项目。项目在社会的反响也非常好,这坚定了我们打造三大帮扶中心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6月“刘蓉蓉教育帮扶中心”揭牌,困难家庭大学生每年可获助学金不少于8000元

南方日报:今年6月“刘蓉蓉教育帮扶中心”揭牌,中山市民政局如何通过新建成的中心来切实推动教育帮扶工作的开展?

沈名晓:自2005年起,中山市教育部门建立扶困助学制度,通过扶困助学专项资金,对困难家庭大学生给予每人每年4000元的助学金,对困难家庭中小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包括免学杂费、书本费,补住宿生住宿费等。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山的教育帮扶工作已经拥有相当好的基础。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着手推进教育帮扶工作呢?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不少困难家庭大学生每年学费接近1万元。这对于一个困难家庭来说,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作为“兜底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破解这个难题。

因此,我们设立了帮扶资金,由爱心企业家刘蓉蓉提供支持。我还记得她主动上门,讲了一番让人动容的话,我至今记得。她说:“一定要做好教育帮扶,因为扶贫必须先扶智。如果家里有小孩读了书,出来工作,那么这个家就有了希望。”

“刘蓉蓉教育帮扶中心”成立得到了全市各镇区、市慈善总会以及刘蓉蓉资金的支持。中心成立以后,困难家庭学生除了每学年获得政府扶困助学的专项资金支持外,还分别在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额外获得1000元、3000元、4000元的助学金。这意味着困难家庭大学生每年可获助学金总额不少于8000元,在原有的4000元助学金基础上提高了一倍。

现在,困难家庭高中生、大学生的助学金主要部分由各镇区承担。针对高中、大学阶段的困难家庭学生,各镇区负责发放不低于2000元、3000元的助学金,剩余部分就由刘蓉蓉资金承担,我们计划通过这样的模式来破解困难家庭学生读书难的问题。

2019年“同心筑梦,爱心助学”见面会合照

南方日报:“政府专项资金+社会慈善资金”的创新运作模式成为大病困难帮扶中心、刘蓉蓉教育帮扶中心建设的一大亮点。如何把这些创新经验,更好地应用到即将成立的“危房改造帮扶中心”上?

沈名晓:兜底民生是政府必须要承担的一种责任和义务,社会慈善又是极为重要的补充。中山是一个博爱的城市,在社会慈善救助方面,今后我们不仅要动员企业参与,更要动员全社会参与。

与其他贫困地区主要对全倒房进行改造的方式相比,中山所开展的危房改造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危房改造,主要针对居住于危房中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实施房屋修缮或拆旧重建,并对政策范围内改造面积所需费用给予全额补助。只要改造面积不超标,对象家庭不需要自己出一分钱。2004年以来,我市共实施了11期双低家庭危房改造工程,累计投入近2亿元为全市3443户双低家庭危房进行改造,解决了大部分困难家庭的危房问题。由于规划报建“三规”不符、部分对象诉求与政策不吻合等原因,目前,全市剩下约100套危房需要改造。

那怎么办呢?那就必须要依靠制度以及社会慈善力量来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基于此,我们通过打造“危房改造帮扶中心”,引入社会慈善力量,解决资金难题,对政策无法覆盖的困难群众危房给予兜底帮扶改造。

目前,中心处于试运行阶段,预计今年8月挂牌成立。今年,中山将会新动工改造约50套危房,建成100套,全面实现双低家庭危房改造全覆盖。把这个问题解决后,再遇到台风天气,“紧急转移住在危房的群众”的情况就不复存在了。

民生的好事一件一件地接着做,我们希望每年至少做一件让老百姓有幸福感的大事。去年,我们打造大病困难帮扶中心,今年我们打造教育帮扶中心、危房改造帮扶中心,明年兜底保障的基础会更加扎实。

多走访、深调研

让民生实事落到“实”处

南方日报:今年中山两会,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被纳入市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市民政局提出全面推行“3+4+N”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这一模式在中山原有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哪些新内容?

沈名晓:为什么中山着重关注解决居家养老问题?主要是因为目前中山在养老机构内养老的人数占比较少,90%以上的老人都选择居家养老。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把这项任务做实是改革发展的关键一步。

“3+4+N”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推动居家养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3”是打造三大平台,做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2021年底,我们要实现全市每个镇区、村都要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

要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作起来,需要有人、团队的支持。所以我们也一直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队伍的建设。目前,镇一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实现全覆盖,下一步主要攻坚村一级的居家养老服务站,把专门的队伍体系建立起来,再运用信息化手段,了解群众的诉求,把诉求和社会上的企业联系在一起,一同去解决问题。

“4”是围绕老年人,特别是民政服务对象的需求,做好助安、助洁、助餐、助医等4项基本服务。“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今年中山的十项民生实事之一,其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是长者饭堂的建设问题。我们提出每个镇区至少建成一家长者饭堂,目前正在探讨提高中心城区就餐覆盖率。我们不能把长者饭堂简单理解为为老人解决吃饭问题。它更多的是为老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老朋友聚会聊天的场所,这让老人心情舒畅,也让年轻人更能腾出时间精力解决家庭以外的事情,家庭和谐,社会就和谐了。这不仅解决养老问题,更解决了社会问题,推动建设长者饭堂的意义就这里。

此外,今年我们还将实施助安适老化改造工程,为不少于600名本市困难、孤寡、空巢等老人家庭厕所等安全设施改造,改善居家环境,减少居家老人跌倒跌伤的事故发生。

西区社工和志愿者为独居长者庆祝生日

南方日报:在访谈的过程中,您频频提及兜底保障工作离不开调研走访,在您看来,市民政局今年将如何继续扎实做好兜底保障工作以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沈名晓:要不断在原来基础上,深化改革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围绕着老百姓、困难群众的所忧所及所盼再做进一步的调研,而且必须是带着问题去做一个深调研,不断的去了解发展中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市民政局局长深调研,走访中山困难家庭,了解群众诉求

比如在疫情期间,有些残疾人出现生活困难。以前他们通过经营盲人按摩等生意维持生计,生活有保障。但疫情发生后,他们无法开业,家里出现了困难,这些都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在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还必须要多一点走访,多一点调研,推动完善制度建设,不断破解发展的难题。

可感的幸福是最好的品牌。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让惠民举措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相关

南方+中山“民政频道”上线!在这里读懂中山

【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

【图片/视频】卢子衡

部分图片由中山市民政局提供

【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